
1953年,毛主席的堂叔毛月秋来到了北京做客,受到主席一家热烈欢迎。谈话中,毛月秋聊起了老家韶山这些年的变化,还提到了毛主席的启蒙恩师毛宇居给主席旧居亲笔题写的门匾。
毛主席知道后,对这块门匾深感不满,华国锋立马更换了门匾。1961年,刘少奇来韶山的时候,对这块改过的门匾不停摇头,这是为什么呢?
1951年,湘潭县委委员毛振南主动找到了毛宇居,邀请他为主席旧居题一块匾额,挂在门楣上,一是起到提醒的作用,二也是为韶山做宣传。
毛宇居提笔就写下14个大字——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。
毛宇居的书法在韶山算是顶尖水平了,他在韶山的地位也很高,来题匾最合适不过。
这块匾额很快就被挂在了主席的旧居大门上,每个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留此地瞻仰一番。
但是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并不知道这件事,一直到1953年,毛月秋上京,才知道了老家提匾的事情。
在战争年代,韶山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洗和破坏,这两年才渐渐修复起来,之后才请毛宇居题的匾。
得知匾上的14个字后,毛主席的脸色瞬间就变了,指责道:“这简直是胡闹!‘伟大’不是自己封的,哪能自己给自己写伟大呢,立马换一个!”
“主席,这‘伟大’不是您自封的,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都说您伟大,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!”
听到这样的解释,毛主席还是摇了摇头,说道:“你说的不对,革命胜利是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功劳,不是我的功劳。”
“怎么不是您的?您和列宁一样,都是党的伟大领袖!”毛月秋接着劝阻道。
“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,他才是真正伟大的人,我算不上,无论如何,这个门匾尽快换掉。”
经过一番据理力争,毛主席还是坚持要更换门匾。毛月秋带着毛主席的意见回到湖南,华国锋立马召开针对性会议,最终将这14个字改为“毛泽东同志故居”。
毛主席知道后,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1959年,毛主席回韶山探亲,一眼就看到了这块门匾,主席什么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,可见对这块门匾是满意的。
但是4在1961年,刘少奇来韶山参观的时候,却看着这块门匾不停地摇头叹气,工作人员好奇地问道:“这块门匾是根据毛主席的意见修改的,还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?”
刘少奇欲言又止,犹豫了半天后才说道:“没什么别的,这是‘故居’两个字不太妥帖,这两个字一般用在去世了的人身上,毛主席依旧健在,多少有点不吉利,我觉得还是改为‘旧居’更符合客观事实。”
刘少奇的意见很快就被提交到了湖南省委,大家也认为这个意见更好,于是就将“毛主席故居”改成了“毛主席旧居”,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,才再次改了回来。
